焦政〔2016〕18号
焦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焦作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7月22日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河南省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爬坡过坎、转型进取的攻坚时期。《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4号)、《中共焦作市委关于制定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的通知》(焦发〔2015〕3号)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导向,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新起点 开创美丽焦作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我省三大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总思路,积极应对新常态,务实重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3.4亿元,比2010年提高64.1%,年均增长1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080元,比2010年提高61.9%,年均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1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1.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1880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7亿元,是2010年的1.93倍,年均增长14.1%。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0:65.8:26.2调整为2015年的7.0:60.9:32.1。经济转型示范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工业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9%。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集群效应初显,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5个产业集聚区入选省“十强”“十快”“十先进”,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新业态发展取得突破。浪潮集团、银江科技、阿里巴巴等35家知名电商落户电子商务产业园。文化旅游业持续繁荣,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201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4.3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5.14%,连续4年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编制的《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成为国家标准,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可持续发展监测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6.2%提高到2015年的32.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合作联盟成员城市。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新河商务中心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金融业活力持续增强,被评为优秀金融生态省辖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夏粮单产保持全省第一。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龙头企业达170家,主要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6%以上,农村土地流转率51.7%,居全国领先。成功创建“四大怀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六连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焦作中心、焦作科技大市场等建成投运。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研发平台129家,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加快建设,焦作中旅银行科技支行挂牌运营。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积极推进“14820”城镇体系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7.1%提高到2015年的5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进一步发展,建成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到116平方公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路延伸等一批城建项目建成,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不足20%提高到40%。数字城管系统基本建成。县(市)区发展成效显著,孟州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温县陈家沟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最美文化传承村”称号。
基础支撑更加坚实。郑焦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焦作直达北京高铁正式开通,郑太客专焦作段即将开工,新焦济洛城际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郑云高速郑州至武陟段、焦作旅游快速通道(林邓线焦作市界至月山段)建成通车,迎宾路南延暨黄河大桥即将开工。华润龙源电厂、神华焦作电厂建成投运。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覆盖面持续扩大。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规划建设城市水系,南水北调总干渠全线通水,引黄入焦干渠、大沙河带状湿地主体工程完工,新增水面8000亩、湿地5000亩,初步形成六纵四横、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系。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达30.92%,建成世界级自然保护区2个,建立森林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城市北部山区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大力实施“蓝天”“清水”“重金属污染防治”“乡村清洁”和“气化焦作”等工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建龙翔矿山、黎明脚步等公园,建成城市游园26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达11.8平方米。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举措,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投融资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行政审批、医药卫生、公共财政、投融资、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财政“四权分离”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医药卫生体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国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全面推行“三集中、三直接”制度、建设工程类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及审批授权首席代表负责制,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和时限分别压缩32%、36%,成为全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6县(市)全部成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省级实验区建设顺利开展。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焦作海关开关运行,德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国家验收,引入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大宗商品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实现与中国兵装、奇瑞、港中旅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交通、光大、广发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焦作,引进国药集团、三峡益众等企业,引入黄河交通学院、焦作工贸职业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教育资源。累计引进境内外投资项目5268个,总投资7911亿元。2015年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省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累计用于民生支出6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8%。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36元和13751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50元,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助水平均居全省前列。给高龄老人每月发放500元敬老补贴。实行旅游年票制。建设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1%,市太极体育中心、职教园区、图书馆、科技馆投入使用。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投用,成功举办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城镇年均新增就业8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余人,“十二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9.1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解决9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重点联系城市、全省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市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8.7%。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加强,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下行压力最大、发展中面临问题最多、转型攻坚最难的五年,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步伐最快、改革创新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管党治党最严的五年,我市干成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却干不了的要事,干成了一些常人认为做不到的难事。经过五年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我市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莅焦调研讲话精神,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围绕大局、顺应大势,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与我市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焦作落地生根。二是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把“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总思路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三是必须坚持转型的主题主线不动摇,精力向转型聚合、要素向转型聚集、资源向转型靠拢、工作向转型聚焦,主动转型、持续转型、全面转型,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市转型,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四是必须坚持务实重干的作风不动摇,树牢“当一任领导、负几代责任”理念,少说多做、扎实苦干,以拼的勇气、拼的作风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五是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不动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这“五个必须坚持”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深刻体会,也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务必长期坚持、不断提升。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二五”
规划目标
|
“十二五”
完成情况
|
指标属性
|
|||||
2015年
|
年均
增长(%)
|
2015年
|
年均
增长(%)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
|
亿元
|
—
|
12以上
|
1943.4
|
10.4
|
预期性
|
||
2
|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
|
元
|
60900
|
—
|
55080
|
—
|
预期性
|
||
3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040
|
16
|
1880
|
21.2
|
预期性
|
||
五年累计投资
|
亿元
|
7740
|
—
|
6915
|
—
|
||||
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11
|
12以上
|
115.1
|
12.7
|
预期性
|
||
5
|
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30
|
15
|
115
|
5.1
|
预期性
|
||
其中: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80
|
15
|
77
|
8.5
|
||||
6
|
五年累计使用外来资金
|
亿元
|
3100
|
15
|
5643
|
26.5
|
预期性
|
||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17
|
—
|
32.6
|
—
|
||||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580
|
12.5
|
624.7
|
14.1
|
预期性
|
||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
|||||||||
8
|
中心城区GDP占全市GDP比重
|
﹪
|
22.5
|
—
|
22.2
|
—
|
预期性
|
||
9
|
城镇化率
|
﹪
|
59左右
|
—
|
54.9
|
—
|
预期性
|
||
10
|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
|
95
|
—
|
93
|
—
|
预期性
|
||
11
|
支撑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70
|
—
|
63.2
|
—
|
预期性
|
||
1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35
|
—
|
43.9
|
—
|
预期性
|
||
13
|
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
|
16
|
—
|
15.14
|
—
|
预期性
|
||
14
|
优质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例
|
﹪
|
99
|
—
|
99
|
—
|
预期性
|
||
15
|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95
|
—
|
1.41
|
—
|
预期性
|
||
16
|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
件/万人
|
0.5
|
—
|
0.97
|
—
|
预期性
|
||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
|||||||||
1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2100
|
10左右
|
13751
|
12.6
|
预期性
|
||
18
|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
平方米
|
45
|
—
|
—
|
—
|
预期性
|
||
1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5415
|
10左右
|
25236
|
10.3
|
预期性
|
||
20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
平方米
|
35
|
—
|
35.1
|
—
|
预期性
|
||
21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35
|
—
|
45
|
—
|
预期性
|
||
22
|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
|
万人
|
20
|
—
|
21
|
—
|
预期性
|
||
23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以内
|
—
|
3.97
|
—
|
预期性
|
||
24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6.5以内
|
—
|
6.3
|
—
|
【约束性】
|
||
25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
|
65
|
—
|
85
|
—
|
预期性
|
||
26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4
|
—
|
94.1
|
—
|
【约束性】
|
||
27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2
|
—
|
92.04
|
—
|
预期性
|
||
28
|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
|
册
|
0.42
|
—
|
0.5
|
—
|
约束性
|
||
29
|
千人拥有医院床位
|
张
|
3.86
|
—
|
6.13
|
—
|
约束性
|
||
30
|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
人
|
4.7
|
—
|
5.8
|
—
|
约束性
|
||
31
|
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
|
﹪
|
45
|
—
|
40
|
—
|
预期性
|
||
32
|
中心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
标台
|
10
|
—
|
9.3
|
—
|
约束性
|
||
33
|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
﹪
|
30
|
—
|
40
|
—
|
约束性
|
||
34
|
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
|
﹪
|
93
|
—
|
94.2
|
—
|
约束性
|
||
35
|
城乡三项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85
|
—
|
99.4
|
—
|
【约束性】
|
||
36
|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
|
—
|
98
|
—
|
【约束性】
|
||
37
|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
|
万平方米
|
1000以上
|
—
|
基本建成
|
—
|
【约束性】
|
||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
38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价)
|
吨标准煤
|
—
|
累计-17
|
—
|
完成
|
【约束性】
|
||
39
|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2005年价)
|
吨
|
—
|
累计-18
|
—
|
完成
|
【约束性】
|
||
40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
—
|
27.5
|
—
|
【约束性】
|
||
41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638
|
—
|
0.648
|
—
|
预期性
|
||
42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
—
|
完成
|
【约束性】
|
||
43
|
主要污染物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
|
—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
|
—
|
—
|
||||||
氮氧化合物
|
﹪
|
—
|
—
|
||||||
氨氮
|
﹪
|
—
|
—
|
||||||
44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
80以上
|
—
|
47.4
|
—
|
约束性
|
||
45
|
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0
|
—
|
90.1
|
—
|
约束性
|
||
46
|
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90
|
—
|
93
|
—
|
约束性
|
||
47
|
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
|
﹪
|
44
|
—
|
40.01
|
—
|
预期性
|
||
48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19.27
|
—
|
19.27
|
—
|
【约束性】
|
||
49
|
森林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
|
23.5
|
—
|
30.92
|
—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方米
|
417
|
—
|
503
|
—
|
||||
注:【】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
第二章 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步入新阶段。我市面临的形势同样复杂,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前所未有。在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下,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带来新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全球开放大格局带来新机遇。随着国家多项重大政策围绕“一带一路”展开,我省出台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为我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产能国际合作提供了新起点。二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带来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扩展自由贸易区等政策的实施,为我市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三是产业持续转移带来新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更加注重贴近消费市场,更加注重向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地区布局,为我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新机遇。四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市在这些领域和先进地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我市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带来新机遇。五是我省实施三大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三大战略,为我市借力中原城市群、形成重要增长极提供了新高度。六是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带来新机遇。跨省市、省内跨市的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尤其是郑焦融合发展,为我市全面打开对外交通大动脉和区域大市场、发挥比较优势、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平台。
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困难和风险挑战,转型发展压力重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压力。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复苏期,我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期间,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容乐观。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当前,全省各地市都在争大项目、引大集团、兴大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焦作不进则退,如果战略上发生偏差、工作上稍有懈怠,很可能与其他地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三是转型发展压力。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资金保障、环境容量、土地供应等要素制约日益显现,转型发展压力持续加大。四是社会治理压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长期积累和随之伴生的深层次矛盾相继显现,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趋势性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我市处于应有可为、大有可为、必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总思路,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促进新转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走在全省前列,为实现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汇集众智众力;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内外联动;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坚持依法治市,突出引领规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证。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继续实施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和太极文化城。
新型工业城。发挥焦作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建成运行质量提升、产业规模扩大、结构明显优化,在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工业城。
区域中心城。发挥焦作既处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又连接省外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市在产业、市场、交通等方面的联系合作,推动中原经济区与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城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把焦作建成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交流中心。
知名旅游城。发挥名拳、名山、名水、名寺、名人、名药等资源优势,按照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把山水游、文化游、城市游结合起来,把自然景观游和休闲度假游结合起来,把旅游产品开发和优化服务环境结合起来,推动焦作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把我市打造成具有国际感召力、吸引力、聚集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生态宜居城。发挥国家园林城市优势,加强海绵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的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力推进污染综合整治,倾力打造北有绿色太行、南有中原水乡,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富有生机美感的生态宜居城市,建成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焦作。
太极文化城。发挥世界独特、我市独有的太极拳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太极拳文化资源,加快太极拳申遗步伐,推进“一大学五中心”等太极拳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太极拳文化产业,塑造优势鲜明、特点突出的世界品牌,把焦作建成具有国内外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太极文化名城。
第四章 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第一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9%左右,争取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努力迈入前五行列,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达到30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达到160亿元以上,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居中原经济区前列。
转型创新成效显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城镇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绿色生产和生活模式基本确立,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和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持续增长,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完善,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突破26亿美元。
专栏2:“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体系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
基数
|
2020年
目标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943.4
|
—
|
9左右
|
预期性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元/人·年
|
83577.5
|
122802.7
|
—
|
预期性
|
||
3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亿元
|
1880
|
—
|
14
|
预期性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624.7
|
1052.7
|
11
|
预期性
|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15.1
|
169.1
|
8左右
|
预期性
|
||
6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0.6
|
—
|
6
|
预期性
|
||
其中:出口
|
亿美元
|
14.8
|
19.8
|
6
|
预期性
|
|||
7
|
使用外来资金
|
亿元
|
1357
|
1994
|
8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7.9
|
10
|
—
|
预期性
|
|||
二、转型创新
|
||||||||
8
|
城镇
化率
|
常住人口
|
%
|
54.9
|
60以上
|
—
|
预期性
|
|
9
|
中心城区GDP占全市GDP比重
|
%
|
22.2
|
25
|
—
|
预期性
|
||
10
|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
|
32.1
|
36
|
—
|
预期性
|
||
11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43.9
|
—
|
保持
增长
|
预期性
|
||
12
|
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
|
15.14
|
17
|
—
|
预期性
|
||
13
|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41
|
2
|
—
|
预期性
|
||
14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
|
2.68
|
4
|
—
|
预期性
|
||
三、社会民生
|
||||||||
1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3751
|
—
|
9
|
预期性
|
||
1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5236
|
—
|
8
|
预期性
|
||
17
|
城镇
就业
|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45
|
30以上
|
—
|
预期性
|
|
登记失业率
|
%
|
3.97
|
4.5以内
|
—
|
预期性
|
|||
18
|
贫困发生率
|
%
|
—
|
<0.5
|
—
|
约束性
|
||
19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
|
85
|
95
|
—
|
预期性
|
||
20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4.1
|
95
|
—
|
预期性
|
||
21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2.04
|
94
|
—
|
预期性
|
||
22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
|
册
|
0.5
|
5
|
—
|
约束性
|
||
23
|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
人
|
5.8
|
—
|
保持
增长
|
约束性
|
||
24
|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
张
|
6.13
|
—
|
保持
增长
|
约束性
|
||
25
|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
张
|
30
|
40
|
—
|
约束性
|
||
26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9.6
|
100
|
—
|
约束性
|
||
27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
|
99
|
—
|
约束性
|
||
28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7
|
99
|
—
|
约束性
|
||
29
|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
%
|
40
|
70
|
—
|
约束性
|
||
30
|
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
|
%
|
94.2
|
97
|
—
|
约束性
|
||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
31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19.27
|
19.27
|
—
|
约束性
|
||
32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
|
—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
约束性
|
||
33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
|
—
|
约束性
|
|||
34
|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
吨
|
—
|
—
|
约束性
|
|||
35
|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
|
—
|
—
|
约束性
|
|||
36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648
|
0.66
|
—
|
约束性
|
||
37
|
森林
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
|
30.92
|
35
|
—
|
约束性
|
|
38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方米
|
503
|
600
|
—
|
约束性
|
||
39
|
主要
污染物
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
|
—
|
—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
|
—
|
—
|
约束性
|
||||
氮氧化合物
|
%
|
—
|
—
|
约束性
|
||||
氨氮
|
%
|
—
|
—
|
约束性
|
||||
40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
47.4
|
80以上
|
—
|
预期性
|
||
41
|
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0.1
|
100
|
—
|
约束性
|
||
42
|
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93
|
98
|
—
|
约束性
|
||
43
|
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
|
%
|
40.01
|
42
|
—
|
约束性
|
第二节 战略举措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举措:
坚持转型牵动。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转型步伐,引导产业走高端、高效、集约、绿色发展道路。树立生态优先理念,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聚集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协同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开放带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地处大郑州都市地区“半小时”核心圈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郑焦融合,联动新乡、济源、洛阳,与山西以及周边城市实现协同共赢,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推动。坚持以深化改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继续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坚持投资拉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抓好项目落地实施,在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推进大项目建设,确保“十三五”时期有大投资,努力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第二篇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实现主体功能区目标
明确主体功能区发展任务和目标,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优化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城镇体系布局,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一核两廊四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第五章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不断优化人口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生态宜居环境、促进经济和人口同步集聚,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着力保护耕地,打造全国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在县城及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功能区主要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严格限制该区域发展强度,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点状进行城镇建设与工业开发。根据生态保护的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村居住空间,转为林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到2020年,该区域总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
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为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等,按照各自开发控制要求,实行分类管理。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今后设立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和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动进入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第六章 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
按照提升核心、廊带聚集、多点支撑的思路,统筹优化区域功能发展布局,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推进形成“一核两廊四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即中心城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焦修博武一体化,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发展格局。
两廊。加强与济源、新乡的经贸联系和发展对接,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建设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焦济工业走廊;加快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和焦作(中站)物流金融港建设,向南对接郑州航空港和郑州铁路公路枢纽中心,向北对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便畅通快捷经济的郑焦晋物流走廊。
四带。整合包括修武、博爱、沁阳和中心城区在内的南太行旅游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健康养生、山地运动于一体的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以规划建设沿黄高等级公路为纽带,串联孟州市、温县和武陟县文化和湿地资源,打造集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民俗民情游为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加快南水北调城区段两侧拆迁改造和绿化带建设,开发包括观光走廊和沿河客栈在内的时尚商业中心街,高标准规划建设集旅游观光带、生态景观带、文化产业带、休闲商业带为一体的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加快大沙河沿岸绿化长廊和绿色国际自行车赛道建设,打造集生态体验区、水景观赏区、亲水休闲区为一体的大沙河湿地景观带。
多点。以1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0个服务业“两区”、十大文化旅游园区、4个物流园区、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持续完善提升设施与功能,努力打造焦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焦作高新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优化营商环境,带动总部商务、金融服务、高端商业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扩量提质发展;文化旅游园区依托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突出特色优势;物流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保税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煤炭物流等特色物流;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都市生态农业,强化“四大怀药”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
专栏3:“多点”分布
|
国家级高新区。焦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修武县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
服务业“两区”。焦作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解放区特色商业区、中站区特色商业区、马村区特色商业区、山阳区特色商业区、修武县特色商业区、博爱县特色商业区、武陟县特色商业区、温县特色商业区、沁阳市特色商业区)。
文化旅游园区。云台山园区、青天河园区、神农山园区、圆融寺园区、影视城园区、药王庙园区、妙乐寺园区、嘉应观园区、陈家沟园区、韩园园区。
物流园区。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B型)、焦作(中站)物流金融港、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焦作东部物流园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修武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转型发展新动力
围绕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经济发展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动力结构转换,逐步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七章 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战略新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绿色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实施工业发展三大工程,转型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壮大六大产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大市。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第一节 六大产业集群引领工程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坚持集群化发展战略,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制造业规模壮大、结构跃升,按照智能、精密、成套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工业、生物产业、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以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强市为目标,坚持高端、智能发展方向,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提升,依托厦工机械、中轴集团、大指装备、科瑞森、华飞电子、龙昌机械等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程装备、矿山装备、造纸装备、农机装备、通用航空装备、智能装备六大发展领域。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强化与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中科院、大连理工大学等组织机构合作,联合打造一批国际合作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际化合作高端平台。在高配置的工程机械、智能一体化的矿山机械、瓦斯治理与抽采装备、高效节能的造纸机械、智能轻便型农业机械、无人机、增材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机械、直线驱动电梯、高端产品用制动器等技术和产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促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发展。积极与中车集团、中航工业等国内领军企业对接,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装备制造等领域寻求合作。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园、3D打印焦作基地建设,以厦工机械及配套产业园为突破,大力发展园中园模式。谋划推动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在智能制造、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国际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区。以“制造+服务”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有条件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积极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业务,带动产业壮大升级。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以技术研发为引导,以培育自主品牌为目标,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部件、天然气汽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五大领域。新能源汽车:以多氟多为龙头,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大技术研发和生产,在纯电动汽车方面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准入。加快推进充换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车关键部件:以风神轮胎、中原内配、河南中轴、瑞庆汽车发动机为龙头,依托焦作市高新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研发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鼓励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外贸易,做强做大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天然气汽车:以中原(博爱)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基地为依托,以加气站建设为支撑,鼓励汽车的天然气改装,加快发展天然气汽车产业。专用车:以研发和设计能力提升为路径,发展高档专用车改装和重要配件生产,形成环卫专用车、工程专用车、特种专用车、商务专用车、运输专用车等门类齐全的专用车生产能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积极培育汽车后市场,重点发展关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延长汽车产业链。到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现代化工。以发展循环化工、精细化工为方向,依托佰利联、多氟多、晋煤天庆、昊华宇航、金山化工、开元化工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盐化工、氟化工、煤化工和高档涂料四大领域,由原材料化工向化工终端产品转型,构建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引导化工企业向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等化工园区集中,鼓励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西部现代化工基地。盐化工:充分利用昊华宇航、开元化工的氯、钠、氢资源,发展双乙酸钠、速溶层状偏硅酸钠等耗碱产品和含氯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氯化高聚物等高附加值产品。与煤化工联合,发展聚碳酸酯、新一代高效杀菌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发展“氯碱—氢氧化钠—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产业链,加快推动三氯氢硅、环氧氯丙烷及环氧树脂等系列项目达产达效。氟化工:以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为方向,发展环境友好型制冷剂、高端含氟橡胶等含氟聚合物、含氟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学品。煤化工:以清洁化为方向,发展煤制氢、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品。高端涂料:围绕“富钛料—钛白粉—高档涂料”产业链,利用钛白粉、合成树脂等产品优势,重点发展高档工业涂料、建筑涂料、汽车涂料、绿色油漆等类型的绿色环保涂料,着力打造中原地区绿色环保涂料基地。到2020年,实现现代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食品工业。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建设竞争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布局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食品工业强市。依托天香面业、斯美特、博农等企业,积极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升粮食深加工基地的集约化水平,重点发展“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依托伊赛牛肉、大用食品、旭瑞食品等企业,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不断完善“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依托蒙牛乳业(焦作)、博农乳业等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建设“牛奶—奶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建成国家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依托京华食品、伟康实业、明仁药业等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工作,重点发展果蔬汁、“四大怀药”精深加工、调味品、保健食品等四个高成长性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生物产业。按照高端化、规模化的要求,发展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充分发挥国药集团容生制药、辅仁怀庆堂制药、广济药业、健康元生物医药、金山化工、华兴生物等优势企业的现有技术潜力和特色优势,发展头孢类抗生素、核黄素等特色产业链,增强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依托保和堂、怀山堂等企业,发展壮大“四大怀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链,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怀药之都”。生物农业:发展动物疫苗、生物饲料、非化学害虫控制和生物农药等领域产品,推动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平安种业超高产、强抗倒的豫麦系列新品种培育推广。生物能源:以玉米、油料作物、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为原材料,发展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料和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生物制造:依托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扶持一批生物医药重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振新生物等企业完善生物酶技术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拓宽招商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嫁接等方式,吸收更多生物产业项目落地。到2020年,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发展先进基础材料为基础、关键战略材料为重点、前沿新材料发展为方向,发展超硬材料、先进陶瓷材料、耐火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超硬材料:依托飞孟金刚石、华晶科技、富耐克、大地合金等企业,做精做强超硬材料,进一步发展高品级金刚石及制品、立方氮化硼等高端产品。加快超硬材料产业向下游成品制造方向延伸,积极发展数控刀具、超硬刀具、耐磨材料、密封零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建设国内知名的超硬材料生产基地。先进陶瓷材料:围绕“锆粉—纳米陶瓷—金属锆”产业链,依托维纳精细陶瓷、恒祥特种陶瓷等企业,促进陶瓷材料产业升级,发展精细陶瓷、特种陶瓷,优先发展结构陶瓷、工具陶瓷、功能陶瓷,探索发展电子陶瓷、生物陶瓷。耐火材料:以鑫诚耐火、永威安防材料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节能、防渗耐火等材料,并向下游产业和相关衍生产品延伸。新能源材料:以多氟多为龙头,重点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材料,进一步探索电动汽车用石墨烯基电极材等领域;以河南超威为重点,全力推进超威启动电池、超威电源研究院等一批能源项目,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前沿新材料领域:以佰利联为龙头,以氯化法钛白粉生产为基础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附加值更高的钛材、钛合金、氧化钪、铝钪合金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进一步探索布局3D打印材料、半导体用电子化学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第二节 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坚持战略需求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加紧战略部署,超前规划布局,谋求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标杆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新能源产业。以能源多元化发展为机遇,大力发展风光电组件及关键零部件制造,逐步形成包括设备生产、开发应用、后期维护运营等新能源产业链条。
节能环保产业。以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为机遇,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工业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等领域,建设国内知名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以元器件生产制造为突破口,依托鑫宇光、奇力新、金宇阳高科电子、皓泽电子、迪生电子、蒿阳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光隔离器、电感元件、电容式触摸屏、摄像头、柔性氧化铟锡(ITO)导电膜、双面金属基覆铜板等关键电子元器件产品,积极引进整机企业,重点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汽车电子和电子专用装备、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基板玻璃—面板—模组”产业链。加快推进通号电缆产业园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信号、通信、射频及漏泄同轴电缆和通信及导航设备等产品。
第三节 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以绿色、循环、高端为发展方向,坚持区别对待、分业施策,推进铝工业、轻工纺织和能源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品牌、延长产业链,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铝工业。优化氧化铝产品结构,努力提高铝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促使产业体系尽快从电解铝为基干转变为铝精深加工为基干,努力形成以铝精深加工为龙头,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氟化铝、炭素等铝相关产业加工链及再生铝回收利用为辅助,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撑,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氧化铝:支持中铝中州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谋划建设中铝企业转型示范园,采用新工艺开发化学品级氧化铝,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氧化铝企业竞争力,实现氧化铝工业健康发展。电解铝:鼓励万方铝业采用新型结构电解槽、惰性阳极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合金铝,提升企业竞争力。铝精深加工:引进关键设备、提升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提高铝加工产品档次与精深加工比例,加快向铝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实现从原材料基地到终端产品生产基地的转化。大力引进优势铝加工企业,打造型材精深加工链、压延件精深加工链、熔铸件精深加工链等三大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包装等领域培育铝管材、铝型材、铝板材、铝合金材料等中高端产品。依托奋安铝业,打造中部地区工业铝型材基地。依托广东兴发、天鹅型材、德尔堡公司、永威集团等企业,全面推进高端节能环保门窗、智能门窗、智能家居发展,建设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高档门窗产业基地。
轻工纺织。依托隆丰皮草公司,加快新产品开发,拉长产品链条,重点发展制鞋、制衣、皮具、箱包、家居生活、汽车内饰等羊剪绒产品,形成以中高档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链条和产业结构,打造“孟州皮毛”国际集群品牌。依托温县泛家居产业园、永威防火家具产业园等园区和龙头企业,壮大现代家居产业规模。依托华芳纺织、海华纺织、恒艺纺织等骨干企业,在夯实棉毛、化纤等纺织原料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终端纺织产品。
能源工业。以清洁高效为发展方向,优化煤电能源产业,发展天然气能源产业。加快电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万方电力、华润电力焦作公司、神华国能焦作电厂、焦煤集团等企业加大改造升级和节能减排力度,谋划建设修武2×660兆瓦大型电厂循环经济产业园,停止新上燃煤机组。借助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管道和榆济天然气管道安洛支线工程,以及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豫鲁支线的建设,充分发挥博爱县作为河南省天然气、煤层气枢纽中心的独特资源优势,依托焦作地区现有燃气供应基础设施,集焦作中裕燃气有限公司、重庆三峡燃气集团、东方燃气、中石油昆仑燃气、昆仑能源等国内知名公司,聚众家之力,精心打造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形成辐射华东、华中及蒙晋鲁豫地区的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第四节 转型升级主要任务
实施工业转型六大行动计划,突出两化融合、科技创新、龙头带动、工业强基、绿色发展、平台支撑,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推进骨干企业全面信息化,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逐步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融入,推进其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连续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向智能生活和智能服务需求,鼓励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智能家电、智能汽配、智能医疗仪器等产品。
科技创新驱动行动计划。按照“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开放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引进”思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实施战略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外引内联力度,与国际战略投资者、央企、民企对接合作,重点支持百户重点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高位嫁接,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围绕增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制订品牌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参股国内外的著名品牌。鼓励引导传统企业实施二次创业,推动企业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科技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批梯次推进的骨干企业群体,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工业强基行动计划。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全面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水平,增强我市制造业基础。依托百户重点企业和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培养一批技术和工艺专业人才。推动“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对接,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优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格局。
绿色制造推广行动计划。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标对标活动,持续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实施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提高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
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计划。坚持“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争强夺快晋星为目标,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完善功能规划布局,提升集群竞争优势,促进服务功能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实现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粗放消耗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主要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主导产业每年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开工2个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工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新材料产业2个五百亿产业集群,到2020年,形成13—1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创建6家以上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
第八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专栏4: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第二主导产业为新材料。重点从传统制造转为智能制造,从传统渠道转为“互联网+”平台,加快智能设备研发和制造,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成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中原地区“互联网+”对接工业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
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其中:西部园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现代化工,第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着力拉长以“氟”“钛”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做强现代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迅速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东部园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热力装备制造,第二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铝精深加工,巩固铝工业基础,合理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热力装备产业发展。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业,第二主导产业为生物化工。围绕发动机配件核心产品,瞄准整机、整车制造企业,积极拓展摩托车整车制造、发动机制造等产品线,由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向整机、整车制造为主转变。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防腐保鲜剂、食品添加剂和医药中间体等,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发酵产品生产基地。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能源化工,第二主导产业为铝深加工。做强做大沁北化工产业园、兴发铝精深加工工业园、河南超威动力储能产业园、盈硕发光二极管(LED)光电科技园、睿为视讯电子信息科技园等专业园区。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业,第二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造纸及纸制品加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龙头企业,不断扩展造纸成套装备、超硬刀具及研磨设备、专用车系列、制动器及其他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集群产品品类和规模,并向医疗设备、教育设备、商业设备等门类拓展。
博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以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利用为主的能源工业,第二主导产业为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以气为燃料的先进制造业,与气协同发展的交易、分输、储备、检测、研发等系列能源服务产业,打造中原“气”都。
温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农机装备,第二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以智能化农业生产设备、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业机芯、无人驾驶机(农用)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结合国内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子培育技术,建设集农技、农机、农副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中国北方基地。
修武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第二主导产业为旅游、医疗、保健、健身等健康产业。在健康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养生系列保健产品、服务品和纪念产品。
|
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新领域拓展,以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现代物流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六大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
第一节 现代物流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布局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区域分拨配送中心和专业物流园区。依托轮胎、钛白粉、汽缸套、凸轮轴等优势工业产品,支持焦作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紧密合作,与上期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平行运作、系统对接、规则同步、资源共享,实现期现联合、企业在途在库交割,打造以焦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基础,辐射全国的物流体系。抓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合作联盟成员城市的机遇,加快建设焦作经开通港物流园、以中站物流金融港为龙头的西部物流园区、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进一步发展武陟天星现代运输物流仓储综合服务园、河南德众保税物流园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区域储运中心。积极规划和建设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区中园”,为制造业进行“贴身”服务。大力建设城乡共同配送中心,支持开辟城市、城乡配送专用路线,在城市商业区、居民区、生产区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共配送末端网点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作业场地设施,完善配送网络,优化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
大力发展特色物流。依托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河南德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鸿运智能物流园,打造电子商务仓储和配送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依托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焦作海关特殊监管场所,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对接郑州,规划建设焦作市快递物流分拣基地,重点建设焦作邮政速递物流邮件处理中心,发展快递物流。支持蒙牛乳业、伊赛牛肉等企业依托生产加工能力建设冷链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点,并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加快推进河南旭瑞食品有限公司年储运量15万吨肉制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发展冷链物流。依托我市煤炭自有资源和晋煤南运通道等优势,大力推进沁阳煤炭物流园区、博爱许良煤炭物流园区、山煤集团河南煤炭物流园区(武陟)、马村张弓煤炭物流园区建设,打造煤炭物流集散基地,发展煤炭物流。
培育专业物流企业。抓好企业主体,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本市制造业企业、商业连锁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引入第四方物流理念,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业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提供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对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升级,发展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建立物流业的重点企业(项目)库,对不同行业的物流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并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服务业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参加国家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培育一批“两业联动”示范企业,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城乡物流配送示范企业,实现全市域物流覆盖;支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高、中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到2020年,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到7家,AAA级(含)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5家。
第二节 电子商务
统筹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我市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发展基础。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机遇,依托商务中心区和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支撑,支持浪潮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平台项目建设,聚集电子商务资源,打造符合区域产业特性和消费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中心区。积极融入郑州跨境电商示范区,加快德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修武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推动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围绕各县(市)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电商核心点,重点扶持博爱县打造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强县。建设德众跨境、梦云、桑坡等电商小镇。
建设完善七大体系。支持“阿里巴巴·焦作产业带”“苏宁·焦作特色馆”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借助中韩、中澳等自贸协定及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等契机,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分拨配送中心建设为支撑,建成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应用体系。鼓励涉农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经营,建设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体系。支持建设城市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城市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引导网络零售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引入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电商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展移动端电商,完善网络零售应用体系。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配送车辆管理等方面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以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外包基地,鼓励电子支付、仓储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及衍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亿元。
第三节 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多元金融产业。深入推进与中原证券、深圳前海基金等机构合作,发展私募金融,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旅游金融、物流金融、科技金融等产业金融;依托科技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建设金融服务升级平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等准金融机构借鉴互联网模式,提高金融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参与传统商业银行和新型金融机构业务,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鼓励辖区内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发起设立旨在服务本企业、相关行业发展,以及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
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加强政银企合作,构建新型“铁三角”。继续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增强信贷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应急转贷资金池、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积极作用,有效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探索“政府引导、开行主投、商行跟进、民资参与、管理规范、市场运作”的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
完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和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机构在我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推动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密切关注上市注册制改革,鼓励企业挂牌上市,引导企业利用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股权转让系统、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合作,加大对企业的培训辅导力度,培育壮大后备上市企业队伍规模,为企业走入资本市场疏通渠道、搭建平台。
到202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引入金融机构13家,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3家,新三板股权挂牌交易企业达到35家。
第四节 文化产业
围绕市区和温县两个重点区域,着力打造太极文化城,建设“一大学五中心”的太极拳文化产业平台,申请世界太极拳日,增加太极拳标志。统筹发展多种特色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
打造一核心一根基。以市商务中心区、太极体育中心为载体,将太极拳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道路、公园、街道等市政设施中,在南水北调城区段两侧建成太极拳主题公园,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建设打造世界太极城的核心区;以温县特色商业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园区为载体,深入挖掘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强化产业根基。
建设“一大学五中心”。建立太极大学,建成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标准化中心、太极拳段位授予中心、国医中心、国艺中心等。培养本地太极拳师,鼓励本地人才去国外交流,利用孔子学院的品牌办班,将外语教学和太极拳有效结合,达到“十万拳师出怀川”。建设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基地。建立连锁拳馆,实行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开发配套产品。包装项目,做好招商,开发太极服饰、书籍、音像制品等太极文化配套产品,策划与太极拳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搞好太极拳实景演出。
发展多元文化产业。突出焦作治黄历史,融合黄河两岸文化特色,以沿黄公路建设为支撑,保护性开发黄河滩区,打造焦作的黄河文化产业。以英福公司、中原公司等遗迹和焦作老火车站、焦作路矿学堂等历史留存建筑的再利用为核心,开发矿区遗址等“古迹记忆”旅游,打造具有近代特色的工业文化产业。以焦作影视城的商业经营为核心,继续发展焦作的影视文化产业。以北宋瓷都建设为抓手,以绞胎瓷、天目瓷、黑陶、檀溪堂漆器、博爱竹艺等工艺品新产品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工艺美术文化产业。
推动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部新城、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平台的人才科技优势,培育扶持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檀溪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平台,打造当阳峪绞胎瓷文化产业园,加快推动创意设计和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搭建四大发展平台。通过统一协调,以太极拳文化产业为核心,结合其他文化产业,打造统一的龙头带动平台、招商引资建设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四资”(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经营运作平台,聚集产业资源、放大产业优势、引导产业动向、引领产业潮流,促进文化产业深化发展。
第五节 旅游业
以培育中国养生地、打造世界太极城为品牌,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挖掘名山、名水、名人、名拳、名寺、名药等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完善设施体系,优化旅游服务,开发旅游新业态,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构建“一心四带六节点多园区多特色”空间布局,打造中国养生福地、休闲度假胜地、国际知名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
加快中心城区旅游业发展。以焦作影视城、许衡公园、山阳故城、英福公司遗址等资源为载体,重点完善交通、娱乐、商务、会展、会议、环境、标识、信息体系;围绕城市水系建设,科学布局沿水系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大沙河生态休闲旅游带;规划建设高中低档兼有的星级接待体系,满足游客留宿需求;精心打造旅游休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晚间旅游演艺节目、具有旅游价值的夜市和小吃街,丰富夜生活,培育夜经济,推进中心城区休闲化、时尚化、国际化进程。
打造四大旅游带。整合南太行山水生态文化资源,以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南太行旅游产业集聚区、养生旅游目的地,构建沿南太行的旅游带;依托南水北调生态涵养与历史人文资源,规划建设自行车环线绿道,建设观景平台和体验式博物馆,打造沿南水北调线路的旅游带;整合沿黄孟州、温县、武陟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集滨水生态、文化休闲、康体养生、乡村旅游、商贸娱乐为一体的沿黄河旅游带;以沁河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为主线,以生态修复和水景营造为核心,打造集自然风光游览、郊外休闲度假、古堡寻幽探奇、现代农业观光、特色城镇与绿色工业景观展示为一体的沿沁河旅游带。
建设六大旅游服务节点。以修武、武陟、温县、博爱、沁阳、孟州县城为依托,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县城到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绿道”建设和沿线自驾车营地建设,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节点的集散和辐射功能。支持修武、博爱等县发展全域旅游。
推动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围绕云台山园区、青天河(月山寺)园区、神农山园区、圆融寺园区、影视城园区、山阳北部沿山园区、妙乐寺遗址园区、黄河(嘉应观)园区、陈家沟太极拳园区、韩园园区、龙翔山园区、九里山生态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以项目设计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精心培育自然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体育健身游和滑雪温泉游,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向心力和聚集力。
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以陈家沟村、青天河村、寨卜昌村、一斗水村、岸上村、万花村、裴嫁妆村、九渡村、北朱村、莫沟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为载体,围绕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强力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市旅游服务综合体和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建设,构建旅游标识指示导向系统和国际化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开通旅游观光巴士,构建城市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构建旅游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郑云高速武陟至云台山段、林汝高速公路焦作段,规划研究林汝高速西延晋新至二广高速段,打通北部沿山旅游高速公路,改造扩容南部沿黄旅游快速通道,形成环线旅游高速(快速)通道;改造提升境内各高速出口、主要干道通往各核心景区的旅游绿色快速通道,增强旅游通达性。
第六节 大健康产业
依托我市山水优质资源,树立“山水养眼、文化养心、太极养气、医药养生”的理念,大力发展养老健康业、养生服务业,加快“健康焦作”建设。
发展十大养生产业。一是发展以健康养生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二是挖掘以“竹林七贤”、《黄庭经》、怀药滋补为代表的养生文化内涵,重点发展以养生养老产业为主的休闲养生产业。三是发展以中医中药养生、现代检测治疗、美容为主的医疗养护业。四是发展以实景演出、影视作品、写生基地、文玩为主的养生优秀文化养生业。五是发展养生房地产业,建设一批安静、古朴、原始、自然、生态的太极小镇、云台小镇、月山寺禅修养生小镇等。六是发展以医疗穿戴设备为主的养生制造业。七是发展以功能饮料、保健品为主的养生保健产业。八是发展养生培训业。九是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养生农业。十是发展以特色药膳为主的养生餐饮业。
发展体育产业。以太极拳武术产业、篮球产业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建成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提升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加强健康管理。拓展发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健身美容等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建设健康管理综合体。
第七节 加快服务业“两区”建设
商务中心区。按照“共生共融、智慧提升、生态低碳、产业联动”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和总部经济,集聚高端服务要素,引领城市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发展体验式商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城市活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魅力,以商务服务、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商业功能为辅助,以树立现代都市形象、促进经济转型为目的,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型智慧型商务中心区。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
特色商业区。根据各特色商业区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旅游及特色产业等优势,在品牌集聚、业态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高水平规划建设、高标准招商引资、高起点运营管理,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街区,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特色小吃街。依托现有传统商贸业,加快精品商业街培育,将解放区、山阳区、沁阳市3个特色商业区打造成为风格鲜明、拉动消费能力强的商贸型特色商业区;依托各区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魅力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修武县、博爱县、温县、武陟县4个全国知名的文商旅特色商业区;依托专业市场迁置集聚,重点建设中站区、马村区特色商业区,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方式,扩大辐射范围,带动物流等产业集聚发展。
第九章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村美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集群化打造、品牌化经营为导向,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发展优势种植养殖业、特色高效农业和都市生态农业,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
第一节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巩固粮食高产优势。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增加粮食总产量。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加快优良品种、适用技术和先进农机具的集成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质量和效益。鼓励支持种子企业强强联合,不断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全国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和重要小麦良种集散基地,强化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地位。注重农业比较优势,打造高品质农作物核心区。力争到2020年,农业有效灌溉率达到95%以上,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98%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210万吨的生产能力。
提升怀药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壮大怀药现代化种植及加工业。扩大种植面积,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规范化种植,保证怀药品质的地道性。加强怀药研发平台,以怀药研发中心为龙头,建设国家级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强怀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怀药中药材种植集中区,规划建设一批以怀药为主的中草药科普观光园区,若干个怀药加工产业园。进一步提高怀药产品产业化程度,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名贵怀药”系列食品、饮品、药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加大支持怀药系列产业项目,壮大怀药企业集群。依托怀药商贸基础,谋划建设怀药商贸城,整合市场、企业、基地、农户资源,发展国家级中草药集散地。
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名优品牌,抓好伊赛牛肉、康利达生猪、大用肉鸡、蒙牛乳业等产业化集群试点,推进畜牧业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畜禽标准化示范点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等主体,牵头成立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或养殖协会,力争实现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加强奶源建设,谋划建设规模化牧场,带动饲料、防疫等相关产业发展。严格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以城区为中心,围绕近郊圈,以“菜篮子”为主,在焦作市区、博爱、武陟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沙河湿地垂钓公园、新河水系湿地荷花公园、中站区森林公园、当阳峪—焦辉路规划建设万亩速生核桃园、当阳峪—焦辉路建设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园等十大农业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经济林业产业基地和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博爱为中心的高档盆栽盆景、鲜切花、花坛花卉、种苗业和花卉核心区,以武陟、温县为中心的观赏苗木生产核心区,以武陟县、修武县为中心的绿化苗木生产核心区。在城郊及林地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发以农业为主题的生态疗养山村,打造集游乐、体验、健康生活为一体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区。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和流转。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发展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择优培育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合作层次高、成员获益大的农民合作社。引进资本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投资开发农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到2020年,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性政策,优化农产品结构,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怀药、蔬菜和油料牡丹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四大怀药”“武陟大米”“延陵大葱”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优势,着力培育平安种业、菡香大米等知名品牌,建设玉米、怀药、木本油料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修武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温县供港蔬菜基地、博爱光伏玻璃温室大棚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我市现代农业高水平发展。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示范区集中。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突出重点,在现有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之上,打造集游乐、体验、健康生活为一体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区。
第三节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坚持农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完善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焦作国家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综合性新型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焦作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南北繁育基地建设,推进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科技项目建设,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能和经营水平。
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功能配套、服务高效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农超(批)对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阳光、高效的农产品直供体系。以供销社、农资公司等为龙头,组建专业化的农资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发展“总部+配送中心+农资连锁店”模式的市、县、乡农业流通网络。
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建设数字化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全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及时向农民发布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农业政策以及气象、水文等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打造专业化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专业服务获取通道。
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积极稳妥发展多种类型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鼓励金融企业参与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发春耕生产的短期贷款、房屋建设贷款、“休闲游”农家乐发展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鼓励涉农企业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产品,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扩大直接融资。
第十章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以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普惠民生四大工程,实现经济发展高端化、社会治理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焦作特色国际化。着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到2020年,实现“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高地。
第一节 实施“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在“互联网+”协同制造、金融、物流、商贸、旅游、农业、创业创新方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创业创新。支持我市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支持“焦作—浪潮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机构,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开放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云服务。依托焦作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焦作云计算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园等,打造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协同制造。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供应链信息交互协同制造,推广“网络众包”研发模式,倡导“个性定制”设计理念,加快“机器换人”转变,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协同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农业。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等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依托焦作云计算中心,建立农产品新品种公共研发平台,创新农业研发模式。以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和焦作国家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物流网应用示范县为基础,推广精准农业生产。完善农产品直供体系。抓住“村淘”行动机遇,逐步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试点建立生鲜产品的垂直电商模式。完善“菜鸟”配送体系,推进村级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
金融。推动传统银行互联网转型,鼓励中旅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网络征信、网络评估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推动实施众筹、直销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快传统金融服务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等新兴业务。支持网络借贷平台发展,为大宗生活消费、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等领域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物流。依托大型物流企业,加快金土地农产品市场、焦作市蔬菜果品交易中心等物流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芦堡等蔬菜批发市场,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打造网络化生鲜物流链条。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鼓励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专业物流服务平台。加快各大物流园区智能化改造,实现仓储配送通过网络无缝对接。推动各类物流园区信息整合,通过互联网和国内外市场对接,构建智能物流基地和区域转运分拨中心。
商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坚持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加快电商园区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扶持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网店发展,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市场空间。在家具、家电、服装等领域,发展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市建设,推进跨境贸易提质发展。借助中韩、中澳等自贸协定的契机,发展韩国综合体验式电商中心、澳洲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新业态,建成辐射全省、带动周边的综合性跨境贸易服务平台。
旅游。发挥山水人文资源的影响力,加快建设旅游资讯网、旅游政务网、旅游人才网综合数据库,整合现有的旅游资讯网、“玩转焦作”手机客服终端等平台资源,开展智慧旅游品牌推广,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多种客户端,开展精准营销。依托焦作云计算中心,构建智慧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云台山国际旅游信息港,形成焦作智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新郑国际机场、焦作火车站以及主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点附近建设智慧旅游信息亭,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
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
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力推进互联网在政府各部门的深化应用,优化政务流程,推动业务协同、政务公开,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依托焦作政务云中心,加强焦作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全方位政务服务支撑信息平台,完善全市网上办事大厅,探索实行“一门式”政务服务模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应用服务系统。逐步扩大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试点,优先在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应用试点。完善食品药品溯源系统,加快食品药品数字监管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全市主要企业的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信息系统。推广特种设备在线监测,采用嵌入式用户身份识别卡(SIM卡)等技术,针对全市的客运电梯、车用气瓶、游乐设施等特种设施安全在线监测终端,建立实时反馈的监测信息系统。
第三节 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工程
以提升公共管理效率为目标,突出“互联网+”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应急管理相结合,加快发展互联网基因的新型管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利用空间地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市城乡空间规划数据库,构建智慧城乡数字空间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和智能化,结合智能水务等重点工程,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化试点,逐步实现道路和车辆自动通信、水表和水网的自动通信等功能。拓宽焦作扬尘污染防治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信息系统以及能源生产系统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强化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网、警务云、信访系统、平安焦作信息化建设,构建透明化、网格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电子政务、应急指挥、城管监控、公用事业监管、政府服务12345热线等信息系统,建设集信息收集、指挥协调、监督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中心,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服务,推广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实现“互联网+”能源管理,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用电终端智能调控,加快智能充电桩建设,共同铸造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体系。建立全市应急管理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报送、人员物资调度和应急处置水平。
第四节 实施“互联网+”普惠民生工程
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目标,通过“互联网+”与新型教育、医疗服务、文化、社保、住房保障、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民生服务领域,让“信息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加快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个性化学习。加快构建覆盖政府、学校两级智慧教育综合云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政企合作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医院和云计算中心联合,建立网络医疗平台、医疗资源和医患信息共享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建设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手机图书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等服务平台;鼓励形成数字出版产品和互联网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加快财政、公安、税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网上业务协同,建设全市集中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发展新业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电脑端和移动端办理平台。发展互联网住房保障服务,促进住房管理透明化,构建覆盖全过程的住房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房地产中介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房产全民众销平台。推动零售、家政服务等与互联网结合,建立便捷、亲民的O2O社区服务。发展焦作医疗资源优势,以社区医院为主体,推广符合老年群体的急救互助、健康管理和智能定位等智能穿戴设备。整合焦作现有养老服务机构资源,继续推广焦作“贴心一键通”项目,与“120”急救系统形成无缝对接,构建养老信息服务体系。
第十一章 加快完善创新体系
以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抓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和新模式,引导先进科技研发成果落地转化,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创新型企业育成试点,加强对市场开拓、企业上市、兼并重组、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孵化器支持、财政补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信贷门槛、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搭建科研条件平台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发展门槛,推进公共资源、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支持“焦作—浪潮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机构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云服务。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提升研发机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与服务能力。
第二节 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和新模式,引导先进科技研发成果落地转化,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落实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等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引导重点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建院士工作站,与知名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深化合作。参照焦作市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支持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等重点行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推进与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园区。
第三节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企业与科技服务资源的交流对接。聚集一批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机构。组建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联盟,完善科技服务链条。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培育焦作工业设计品牌。依托腾云电子商务园、焦作云计算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园等载体,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支撑平台,打造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创客实践活动,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为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依托北京大学中国能源研究院、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及相关行业协会,加快推进中原煤层气产业研究院建设,培育壮大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搭建科技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数据库,推进企业与科技服务资源的交流对接。
专栏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
对接中科院和中关村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包括成果转化、人才引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承接技术转移,合作共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与发达地区对接,开展技术转移和商务服务,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技术交易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
|
第四节 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瞄准瓶颈制约问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引导社会大众自由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设运营焦作科技大市场、绿色生物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和装备制造业工艺中心,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公共创新服务和公共研发平台。依托焦作高新区、科技总部新城、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依托焦作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互联网+创客基地”。推进建设修武河南云台山创新创业孵化园。鼓励和引导焦作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及河南省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示范项目、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项目。探索发起设立焦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出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办法。完善推广创新券、贷款贴息等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
专栏6:创业创新集聚社区
|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引导社会大众自由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佰利联、新开源制药等龙头企业的研发优势,利用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引进一批相对成熟的创客空间运营模式,重点培育一批层次高、功能全、服务优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创业项目提供循环式培养计划和资源整合、全程孵化。
|
第四篇 坚持协调发展 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初步建成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
第十二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加快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科学制定落户目标。加强调查研究和数据测算,在认真评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以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目标和具体政策。
全面放开落户政策。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本地落户标准,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
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人员进城落户。坚持公平公正、系统推进,对本地农业转移人口与其他常住人口,实行同等的落户政策。优先推动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探索建立稳定就业人员和随迁家属落户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处置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住房保障机制、随迁子女接受教育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市民化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建立完善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离开常驻户口所在地到城区、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居住,且符合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和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公民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建设完善覆盖全市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婚姻等信息系统,推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居住证持有人信息整合和共享。
第二节 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强化城镇就业支撑。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推动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提升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水平,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加强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拓宽城镇住房保障渠道。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稳步推进建设新市民社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工作,为农民进城购房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支持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定标准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鼓励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推进棚户区改造与利用存量房有效衔接,满足居民刚性需求。
保障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学,保障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普惠性学前教育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省里部署,逐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范围。
第三节 完善农民权益保障制度
强化农民权益保障,坚持“三不变”原则,解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市推进工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温县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允许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多样化实现形式,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收入。
保留进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变。结合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纳入登记范围,审慎稳妥建立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平合理、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已退出宅基地再开发利用机制,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提高个人收益。
保留进城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为农村及涉农各类产权的流转提供服务,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合理流动。
第十三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综合带动作用,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形成中心城区、城市组团、特色镇、美丽乡村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到2020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万。
第一节 壮大提升中心城市
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加快将老城区搬迁工业企业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留老城区传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城区原有居住用地的使用效率。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及重点区域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内部生态宜居环境。融合城市自然与文化元素,在重要地段打造地标性建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
高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定位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办公、总部基地、体验式商业、高端居住、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城市功能,强化与老城区功能互补。超前规划,高标准推进示范区各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优先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建成兼具经济、生态、人居功能的示范区,在城乡布局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生态共建共享等方面先行实践、示范带动。
推进焦修博武一体化。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建设人民路快速城际交通,建成迎宾路南延工程,开工建设中原路、东海大道等连接中心城区和武陟县城南北向主干道,打通焦修博武联动发展主动脉。积极推动焦修博武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安排和城市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同城化发展,打造复合型核心城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 培育新兴中小城市
壮大城市组团规模。加快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等城市组团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增强集聚产业和承载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加快老城区、一户一宅居住区和城乡接合部连片整治改造,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城市综合体、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布局建设专业园区,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格局,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加快七贤、柏(山)月(山)、沁北、焦作东站、西虢、招(贤)祥(云)、三阳、大(封)西(陶)北(郭)8个特色功能区建设。
发展重点镇特色镇。按照节约集约、优化布局的原则,以温县赵堡镇、沁阳市西向镇、修武县七贤镇、武陟县詹店镇4个省级示范镇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创新发展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产业支撑有力、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城市郊区、黄河滩区及南水北调沿线,发展休闲、观光等新型生态特色镇;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及加工区,发展一批电商特色镇;在历史文化浓厚、民俗特色鲜明的村落、旅游景区及周边乡村,发展一批差异明显、配套设施齐全的特色旅游小镇。支持10个定位明确、具有区域优势、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镇和特色镇,集中优势力量,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
第三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加快省级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点建设,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的要求,以节约土地、设施配套、相对集聚、突出特色为原则,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提升拓展农村生活空间。以产业、就业、生计为重点,对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利用开发较早、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全面开展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建设;对于陈家沟、一斗水、青天河、九渡村、寨卜昌、北朱村等具备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对于交通干线两边村庄,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率先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其他村庄主要开展净化、绿化工作。
有序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以治理农村垃圾、污水为重点,科学规划,建设能够满足需求的垃圾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加强经验推广,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治理,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市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用安全电,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通、生活便捷,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活美的“四美”乡村。
第十四章 大力提升城市吸引力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提高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展现历史文化魅力,增强综合承载和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积极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基于云计算中心,推动“数据焦作”建设,建设集计算、存储及网络设备于一体的大数据存储平台,形成焦作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推动“云端焦作”建设,建立弹性可扩展、高效节能、分布式的云计算中心升级版,为全市各项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平台支持。建设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智慧化的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节约型城市。提倡节约集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节地节水节能型和紧凑型城市。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投资强度和环境效益,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创建节水型城市,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加强雨水、矿排水和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推进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实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高效节能惠民产品;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大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力度。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鼓励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引进世界银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建设城市绿道和停车系统,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全国绿色安全交通示范城市。
宜居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围绕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拦蓄天上水、引调过境水、充分利用中水,建设河湖生态水系、城郊生态湿地,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城市河道整治、北部山区综合治理,营造城郊森林公园。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工作,加快园林绿地、立体绿化、城市绿道景观、水景观、生态走廊、休闲健身广场建设,营造环城防护林,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人文城市。着力体现城市人文特色,打造一张名片、五大遗址、十大园区和多类场馆,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突出城市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全力打造“中国养生地·世界太极城”这张城市名片。加强对寨卜昌等国家级传统明清古村落遗址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如焦作现代城市起源地—新华街英福公司采煤业遗址(含煤炭博物馆)环境治理和修复,保护和利用好山阳城遗址、府城遗址、当阳峪瓷窑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怀川文化,打造嘉应观、圆融寺的文化旅游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市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焦作大剧院建设,实现市辖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打造一批富有怀川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第二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以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综合管廊、供水供气供热、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等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道路。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格局,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
拓展城市道路框架,建设普济路(丰收路—南洋路)、民主路(韩愈路—南洋路)、中原路向北延伸至林邓线、中原路北段(人民路—南山路)、东海大道、新河商务区和电商产业园道路设施,促进中心城区和示范区联通发展。
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加快解放路(南水北调东—演马路)、南水北调滨河道路、城市外环快速通道建设;改造提升城市次干道,扩建民主路,打通站前路、工业路、和平街、新华街、朝阳路、青年路、工字路、东苑路、和平东街等未连通道路,提升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解决老城区拥堵问题。
静态交通设施。改善中心城区停车难现状,建设静态交通设施。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和公用充电桩。
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力推进公交示范市建设,建设方便快捷的大容量公交系统,推进世界银行贷款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综合改善项目。开展人民路快速公交系统(BRT)前期,购置绿色环保公交车。到2020年,市区万人公交拥有量达到16标台以上,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60%以上。
优化公交线路,建设内外衔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场站系统,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和首末站建设,重点推进火车站北广场枢纽站、义门、大北张、东学固、牧影路公交停靠站等项目建设。依托新建的客运站、旅游汽车站、火车站等人流活动区域,设立出租汽车停靠站及专用通道,提高便捷换乘效率。
积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到2020年,规划完成新改建公路客运站9个、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场站8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3个。
城市轨道以城区现有铁路专用线为基础,统筹规划研究,适时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综合管廊。推进中心城区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统筹安排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现象,改善城市地面景观,减少资源浪费。
供水、燃气、供热。合理利用水资源,争取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纳入全市水源,建立质优、量足、安全的城市燃气体系。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6%,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打造博爱县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基地,加快建设城乡应急调峰工程、液化工厂、加气母站天然气钢瓶检测工程等天然气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完善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增加储气、调峰能力,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储备、交易、调峰中心。确保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和稳定供气,推动“气化焦作”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4.2%,管网通达的县(市)城区燃气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发展集中供热,实施燃煤锅炉气化改造工程,鼓励冷热电三联供。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各县(市)有新建热源,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城市排水。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切实解决城市重点区域严重内涝问题。推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扩容改造,完成焦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中站污水处理厂二期、万方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到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1%,县城达到8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垃圾处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集中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模式。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提高城市政策决策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政策体系建设,研究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推进过程中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促进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实践中的好经验上升为地方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并修改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不相适应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多规合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程序,推行城市规划政务公开,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避免规划随意变更。提升建设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严格建筑质量管理,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建设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统筹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深化交通、旅游、市政、环境监管、应急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强化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大数据辅助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防控平台,提升人口动态管理和治安防控水平,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机制,积极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推进背街小巷的道路改造,改善背街小巷出行条件;加快中心城区市容市貌整治,深入整治背街小巷、居民庭院、市场摊区、露天烧烤、基建工地、城乡接合部等脏乱差环境;推动公共场所外文标识规范化;加大中心城区和风景名胜区公厕密度,加强公厕日常化管理。
第五篇 坚持绿色低碳 打造生态文明新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水、大气、土壤以及交通、工业排放等治理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到2020年,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颗粒物(PM2.5)超标程度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减少60%,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第十五章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为绿色生态屏障,以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和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以及城市中心公园等众多绿化点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重点保护好太行山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加强植被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恢复沿山区域地带森林植被。建设南太行干石山高标准景观绿化示范区和焦作市森林生态园、山阳区黄龙洞、解放区龙寺、中站区龙翔、马村区冯营五大省级森林公园,推进博爱靳家岭森林公园上档升级,实施太行山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和太行猕猴、金钱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立焦作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创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在黄河滩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开展黄河滩区退耕还湿。实施孟州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恢复湿地生态涵养功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积极推进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堤岸两侧营建堤岸防护林带。
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实施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城区段8.8公里,农村段66.2公里),在两侧各建造100米宽的绿化带。
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完善提升大沙河带状湿地,强化湿地水体净化功能,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推进沿线绿化工作,堤外建设50米绿化长廊和4—6米宽的绿色国际自行车赛道,河道内建设多样的水景观和亲水平台,为湿地增添错落有致的风景。
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以及城市中心公园。以境内的沁河、大沙河、新河、新蟒河、群英河、瓮涧河、白墙水库等为重点,对市域范围内的河流、水库、河渠堤岸进行高标准绿化,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以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县乡道为重点,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形成道路林网体系。以乡村道路和沟渠为基本骨架,实施农田林网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标准网格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第二节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保护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绿色环抱、山水相依的独特景观。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稳步提高城市森林质量,促进城市森林产业经济发展,传播森林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提升城市森林建设支撑保障水平。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建成“山、水、林、路、居”等多元素相融合的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乡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水环境治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加快城市水系建设,积极推进灵泉湖、东湖、影视湖、龙寺、圆融水库、新河源头、大沙河及大沙河带状湿地治理,加快引黄入焦、城市河道整治等项目建设,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系;建好大沙河、蒋沟河、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和山门河等河道两侧各30—100米宽绿化带,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区段两侧各100米宽绿化带,形成“六纵四横”水系绿化景观,成为“河湖畅通、生态健康、宜居宜游、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第十六章 加大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
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现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一节 大力推行节能低碳
产业低碳化。淘汰火电、水泥、建材、有色金属等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水平,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全面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产能过剩行业和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实行新上项目产能减量置换。鼓励新上科技含量高、污染小的项目,现有企业必须做到达标排放,从源头上控制能耗排放。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大节能监察力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交通清洁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油改气”工程,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到2020年,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
建筑绿色化。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和试点示范,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逐步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推广应用模块化等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推动公共建筑节能,建设节能监管体系,普及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监测。
第二节 严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继续实施“蓝天”“清水”等工程和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等治理,实现大气、水、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减排。
实现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推进“气化焦作”建设,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实施基于新排放标准的行业治污减排管理,在电力、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烟尘总量控制。扩大热电联产供热范围,加快小锅炉并网改造。适时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控制劣质煤炭销售使用。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工厂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市区垃圾焚烧治理,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焚烧治理,推动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实施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化和基料化处理。加强建筑施工场所管理,严禁乱抛乱卸,运输土方时加覆盖设施,集中堆放土方加盖绿色密格网,封闭严密以防土方遗撒扬尘。城市干道、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定期洒水降尘。
实现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探索跨流域、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对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特别是大沙河、沁河等重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深化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确定重点行业污水排放限值,实现企业污染排放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心镇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增加脱磷、脱氮等功能。以建设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达到省定目标,工业污水全部达到深度治理要求。
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减排。积极推广“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形成“零污水”排放的生态种养模式。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控害增效施药技术,鼓励开放使用有机肥,引导科学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流失。鼓励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做到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对规模化养殖场的废物处理给予财政支持。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健全空地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监测能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进技术,完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监测系统,推进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建立检测与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打造覆盖水、气、声、光、辐射环境的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加强水质监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两侧各100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监测断面、指标、时间和频次、监测数据报送等要求,执行水质监测。加强区域内引沁渠、广利渠、群英水库、青天河水库、白墙水库、顺涧水库等目标水体水质监测,区分水质类型,落实环保要求。加强丹河、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河、峪河、新河、大沙河等主干河流水体水质检测,实时监测、定期采样检测,逐步完善检测指标。
第四节 强化资源管理及修复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实施矿区治理、山体绿化、退耕还林、生物能源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22处林木生态环境。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认真实施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4.856亿立方米之内;加快小浪底北岸灌区、九渡水库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温孟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稳中有升。加强用水效率控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和节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促进有利于集约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严格沁河、丹河、蟒河、大沙河等重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实施市区北部山区、修武纸坊沟、博爱青天河、沁阳市逍遥河与丹河及孟州市岭区等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尽快新建、扩建、改建引黄(沁)工程,充分利用引黄(沁)水资源,科学分配引水指标。
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征用占用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黄河滩区退耕还湿工程、大沙河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立完整的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建成集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促进林水协调、山水融合发展。建设修武县云台山国家湿地公园。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依托沁河、大沙河及其他中小河流,建设人民胜利渠渠首、许衡、武王及白鹭等7处人工湿地,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普查,全面掌握全市污染场地的分布、范围、类型和污染程度。强化对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等重点行业周边区域的土壤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控制重金属污染。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监管,重点监测与评估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土壤质量状况。以持久性污染物、重金属、危险废物等场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加强土壤及场地污染源管控,强化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实施重点行业赤泥、工业污泥减量化工程,严控工业及城乡污水对土壤的污染,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煤炭塌陷地综合整治,到2020年煤炭塌陷整治项目总规模6667公顷,恢复耕地面积5101公顷。
第十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第一节 严格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土壤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区、防风固沙生态保护红线区和洪水调蓄生态保护红线区。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划定能源利用红线、水资源利用红线和土地资源利用红线。严格生态红线管控,严禁在生态保护区进行开发活动。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体制,探索建立水权制度,探索开展湿地产权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和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方式。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探索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的资产和负债核算方法,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严格属地管理,扩大监控、重奖重罚、建立举报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对以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增加生态建设和农产品生产、耕地保护指标权重,对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区域重点增加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权重。强化生态文明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重大决策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实施领导干部任期重大资源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六篇 坚持开放合作 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坚持以扩大开放“一举求多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承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抓住处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对接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位优势,统筹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对内对外贸易,东引西连、南北贯通,打造开放高地。
第十八章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深化经贸产业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流大通道,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拓宽国际合作领域
加强科技发展合作。以产业基础和科技平台为支撑,加强和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产业和科技合作,谋划共建中德、中以产业园、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加强城镇发展合作。以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美绿色城市十年合作框架等为指引,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特色小镇建设为依托,加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在规划管理、轨道交通、城市空气治理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产业合作。依托工业企业,与哈萨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展开产能合作。围绕节能环保,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依托商会协会等组织,与国际机构对接,构建对外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与欧洲国家、以色列开展农业技术、农产品方面的合作。
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发挥国际太极文化联盟、“世界太极日”的影响力,重点办好“一赛一节”,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和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与沿线国家展开文化互动,推广以太极拳为代表的焦作文化。充分利用音乐、演出、影视、软件等文化产品,通过信息丝绸之路,宣传焦作山水人文的旅游资源。
加快对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对接,力争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重点在“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金融、商贸服务”等四大领域探索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强大、辐射效应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强化区域储运中心地位,构建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物流大通道。加强豫西北与晋西南产业合作,构建郑焦晋物流走廊。与新乡、济源对接,发展新焦济工业走廊。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实现联动发展。
建设外国人交流服务中心。建立配套的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建设外国人交流的服务平台。
第二节 扩大双向投资开放
扩大外商投资准入。贯彻落实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重点对接欧美、日韩、澳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托我市重点企业优势项目和特色产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推进资产并购和产业转型升级。紧盯国际前沿科技,鼓励外商投资研发环节,加强技术合作及引进。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强化重点领域境外招商。跟踪境外跨国500强企业及其产业转移趋势,推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产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境外招商,吸引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组织招商队伍赴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在引资合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撬动资源优势,并通过管控能力建设,增强本地核心竞争优势。到2020年,实际使用外来资金1995亿元。
推动对外投资。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标,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鼓励铝工业、造纸、皮革等产业“走出去”拓展绿色经济发展空间。鼓励“三高”产业境外投资建厂;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申报国家援外成套项目实施企业资质,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鼓励我市富余劳动力到境外务工。
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通过“一带一路”促进中心、商务部投资促进中心、工信部国际合作中心等国家部委所属机构,驻外使馆商务处、在外华人商会等在外协调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华使领馆、在华外国商会等在华国际组织机构,对焦作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促进、权益保障、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规范对外劳务经营秩序,切实保护外包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第十九章 积极推进郑焦融合
充分利用郑州的基础优势,加强基础条件连接、优势产业对接、都市生活联通,加快焦作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基础设施连接
优先推动基础设施项目连接。发挥郑焦相邻的区位优势,抓住郑焦城际铁路通车、迎宾路南延暨焦作黄河大桥公路开工的机遇,增加郑焦直通路线,加强城际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中转服务,提高郑州到焦作、焦作到各县(区)之间的交通便捷程度,夯实“半小时核心圈”。
重点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向郑州看齐,提高焦作的公共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推动郑焦之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两市在社会各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提供同质化民政服务;推动郑焦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实现郑焦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升人民医疗卫生条件;实现电信邮政同城化,降低通信成本。
强力推动要素区域流动。推动双边金融部门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实现要素市场上的一体化。
积极推动生态环保合作。和郑州携手进行空气污染治理,共同谋划水生态建设,实现黄河两岸生态环保同步。
第二节 优势产业对接
推动郑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依靠焦作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连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突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修武县、武陟县在连接两区中的枢纽作用,规划建设怀川新城,吸引生产制造、金融后台服务等产业落户,和郑州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模式。搭建跨区域产业对接服务平台,探索项目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促进郑焦商贸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郑欧班列、新郑机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平台设施,衔接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发展对内对外的商业和贸易。重点依托武陟公铁物流港,通过与郑州的合作,引导部分传统物流企业和区域一般性仓储功能向焦作集聚,构建国际国内储运中心。以焦作腾云电子商务园为依托,积极对接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分拨配送中心。围绕郑太铁路设立焦作、武陟、修武西、博爱4个车站,培育发展新的商业圈,发展“轨道商业”。
第三节 都市生活联通
推动旅游联动。以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沿黄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抓手,通过太极拳、少林拳联手发展,共同开发“一山一河两拳”文化旅游精品资源,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面向郑州都市区居民常态化休闲需求,建设各类郊野公园、观光农园、亲子乐园、特色小镇、休闲农庄,打造郑州后花园。
促进两地往来。围绕城市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优势,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焦作流动。推动郑焦城际公交化,发挥郑州高铁、航空等设施外向型的优势,提高焦作人民对外交流的便利性,提升焦作城市的开放程度。扩大郑焦两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范围,在焦作市区、修武县、武陟县一带培育服务于大郑州都市圈的微中心,引导在郑州上班、到焦作居住的双城生活模式,共同构建大郑州都市地区。
第二十章 深化国内外经贸合作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产业的外贸能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第一节 扩大对外贸易
加快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原始创新。鼓励企业以进口、境外并购、国际招标、招才引智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科研机构在焦作设立研发机构。
加快培育外贸品牌。推动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推介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鼓励企业创立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品牌,大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工作。
加快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焦作市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完善出口产品质量检测公共平台,支持出口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加大对外技术质量磋商谈判力度,稳定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厉打击出口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其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东部地区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等产业类型,形成产业集群。
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文化旅游业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各类旅游区、特色小镇、度假村项目。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在创业板或中小板、新三板上市和挂牌。支持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中心、数据中心、救援中心、备份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我市。积极引入大型互联网企业、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国内知名院校、医院的分支机构。
第三节 支持贸易平台建设
拓展贸易展示平台。把握“有形与无形、国内与国际”两个统筹,做强实体市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整合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推进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设总部经济区和金融商务区,促进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比照郑州航空港,在项目审批、规划、人事、资金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给予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更多政策,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好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省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孟州市羊剪绒制品出口基地、武陟造纸及纸制品出口基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建设内陆无水港。依托焦作海关、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B型),打造中站物流金融港产业园,建设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推动德众大罗塘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内陆无水港。
第七篇 坚持共建共享 全力推进民生保障新提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二十一章 提高居民富裕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就业质量,调节收入分配,推进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节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推进全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完善就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引导工作。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等。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实施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到2020年,力争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累计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95%以上。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创新环境,培养创业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工作,创建创业型城市。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小额贷款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等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服务,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支持农村劳动力以及科研人员创业,开展“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和“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活动,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到2020年,培植100个创效型产业村,培育1000个创新型企业,培养10000个创业型农民。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企业利润增长和职工收入增加共赢的长效机制,维护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宣传监督,严格劳动执法。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9%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两网化”管理覆盖率达100%。
第二节 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适应。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测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劳务工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同工同酬。加大再分配公平性和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补贴和救助力度。推进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高收入阶层自愿捐献帮扶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完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探索建立合理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分配共决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最低收入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引导城乡居民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村土地经营规模效益,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第三节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完善扶贫政策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渠道,巩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完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调整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大力推进行业扶贫重点工作。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网格化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提高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加强定点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促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强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助学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多渠道、稳定就业。健全扶贫信息管理机制,加强科学建档立卡工作,建立扶贫工作信息平台。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六到一增”工程。加大对贫困村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力度,鼓励企业到贫困乡村参与产业开发,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村为基础、连片规划、循序渐进”,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扶持农民合作互助组织发展,完善、创新经营模式。到2020年,确保18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确保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十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发展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整合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基金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保筹资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进个人账户服务,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加快实现城镇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费用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扩大失业保险范围,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联动机制,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推动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五险一金”。提升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健全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初步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覆盖城乡、具有焦作特色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专项救助政策为辅助,以慈善救助、困难职工帮扶等其他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公共支出支持力度,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健全分类救助政策,继续加大对重残、重病、孤老、孤残、孤儿以及子女上学等低保对象的救助力度,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完善专项救助政策,加强低保与就业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切实发挥综合解困政策效应。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适度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提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充分发挥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作用,确保所有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居民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加快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推进救助工作进社区、进乡镇。健全覆盖农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五保供养体系。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构建市、县两级专业化信息核对平台。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不断拓展慈善救助和慈善公益活动领域,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先发展社会养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村)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机构养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企业,增加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供给。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建立高龄老人福利津贴制度。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稳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康复护理救助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普惠性的老年健康医疗福利。探索实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具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
第四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通过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多种渠道筹集房源,大力发展廉租房建设,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满足新就业职工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财政性经费的持续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完成棚户区改造,改善棚户区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条件,提升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将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优先推进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改造。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提高住宅建设品质,积极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到2020年,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完成棚户区和城镇规划区内城中村城市化改造。
第二十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继续实施“全面改薄”和城镇义务教育扩容计划,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吸引社会资本举办优质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做好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招聘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工作。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企业外地员工子女入学和适龄残障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升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残疾学生12年免费教育。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保持100%,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率保持100%。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围绕“夯实教学基础、面上整体提升、点上名校突破、全力争创一流”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积极创建综合创新型、学科特色型、普职融通型、国际特色型普通高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在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行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
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网络。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强化幼儿园规范管理,健全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办园质量,持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优化职教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加快品牌示范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到2020年,建成5所国家级、省级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和8所省级特色职业院校,建设1所省级高等职业技师院校,建设10个左右综合实训基地,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
第三节 提升发展高等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适度扩大招生规模,鼓励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拓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名校在我市设立分校。推进高校特色发展,大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立足焦作、面向华中区域、服务本地经济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支持黄河交通学院发展,强力推进焦作大学、焦作师专合并升本工作,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加快推进郑州澍青医专修武校区建设和升本工作,支持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升本工作;积极创建太极大学、世界自然大学等特色鲜明的学校。到2020年,我市本科院校达到3—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四节 加速发展教育信息化
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硬件设施水平,强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施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创新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及运行机制,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工程,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第五节 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终身学习开放共享。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依托“互联网+”发展远程教育,开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升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到2020年,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
第二十四章 推进“健康焦作”建设
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满足全市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打造健康焦作。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社区)倾斜。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大对公立医院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优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护、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制度。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到2020年,基本完成市、县联动改革任务。
第二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推动市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儿科、肿瘤、心脑血管、传染病等薄弱领域建设,全面完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和儿科综合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妇儿产科综合病房楼等项目,规划建设市人民医院心血管防治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谋划布局组建市级儿童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实施健康扶贫建设工程储备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医院(中医院)项目,持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申报、实施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程项目,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中药进社区(农村),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以申报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工程、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为契机,推进市、县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继续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保障。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预防工作机制,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力度,实施市传染病院易地搬迁工程,探索防治融合,加强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干预,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推进立体化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探索医防结合、分程管理的慢病防控模式。全面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医术提高和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发展
以培育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为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人才保障机制、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卫生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创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坚持以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为引领,以实用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创新型卫生管理人才为重点,建立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卫生科技发展,加快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争取省部级科研项目,大力推进省、市、县共建科技平台,推进以领头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为主的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建立重大、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卫生工程建设,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居民健康卡和远程医疗工程建设。推进精准医疗,谋划引进质子检测治疗中心。到2020年,全市建成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第二十五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开放、多元、传承、创新、繁荣的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面向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品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规范以网络、手机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建立网络化监管平台,维护网络、手机文化安全。
第二节 健全面向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新开发、人口聚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全域布局的现代化文化场馆,加快建设国家综合档案馆,规划建设集群艺馆、博物馆、美术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改造、扩建县级“两馆”。积极推进焦作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校外培训教育水平。规划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社会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文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20年,各居民小区、基层社区按照统一标准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各行政村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第三节 发掘培育地方特色文化
大力扶持特色文艺团体和活动,整合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深入挖掘并发扬太极拳文化、工业文化、怀商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怀药文化等特色,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打造焦作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人才。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统筹推进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非遗”保护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提高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水平,继续做好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积极申请世界太极拳日。支持焦作大学联合企业开展太极拳和太极拳文化的教学、科研和传播。
第四节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重视构建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阵地,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
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广泛开展“争做美丽焦作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在全市营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氛围,努力建成公民文明素质高、社会信用体系优、机关工作作风实的文化强市。
第二十六章 积极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中原体育强市。
第一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统筹城乡体育设施资源,增加体育设施供给,加大全市篮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村(社区)、学校体育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工作,重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体育组织建设,创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体育组织作用,建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组织好“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社区运动会等健身活动,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市。挖掘、整理、推广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提升世界太极城、全国篮球城影响力,加大太极拳、篮球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力度,大力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乡健身站点3000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
第二节 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强力实施“创名校、当名教、育名人、争名次”的“四名”战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基地,提升篮球等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各级学校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建设,推动学校、社会和市直训练单位联合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加大青少年篮球、足球俱乐部扶持力度,促进俱乐部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积极举办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竞技活动,重点打造太极拳、篮球等赛事品牌,争取举办全国武术之乡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等国家级太极拳赛事,力争使太极拳进入全运会、亚运会等比赛项目。到2020年,我市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
第二十七章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节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社区)民自治,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动社会管理资源下沉,促进社区管理体制、功能和工作转型,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工程,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增强社区服务职能。加强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社区服务性、公益性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管理服务圈。加强社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组织机构建设,强化社会组织主体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提高诚信自律水平。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进程。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对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与双重登记管理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推进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有效的对话和协商制度,加大对涉及民生、社会管理等方面信访问题的解决处理力度。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建立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第二节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和暴力恐怖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焦作”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强对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健全反恐应急响应等级制度。加快推进气象、地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继续推进焦作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完善市、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健全检验监测与网络监控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安全监管,规范物流寄递业安全管理。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深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加快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标准化、行政许可、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事故责任追究等信息共享。各级政府、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发展安全保障性较高的产业。城乡建设规划和企业空间布局设计必须保证安全距离,对易燃易爆场所、石油天然气管线、矿山和尾矿库可能危及区域等实施安全避让。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加强道路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监管,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防控网络,提升技防建设水平,推进市公安局警务技能训练及警用直升机起降场综合项目建设。推进现代警务机制和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提高跨区域警务协作水平。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管,落实解困、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措施。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网络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发展社区警务,使警务室建设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与服务,将常态化治安巡逻与专项严打整治有机结合。建设公共安全设施,包括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交通智能监控系统、消防人防设施及市监狱异地迁建项目等。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建立食品生产营销链的全过程控制体系,加强对食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全程跟踪和食品产业链的全程可追溯,创建一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示范街、示范生产经营单位。完善药品供应体系,规范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秩序,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大力推进城乡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突出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气象、地震等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高效应急通信指挥决策体系,构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网。加强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建设,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救灾重建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和服务。健全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军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持续增强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做好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工作,提升优抚保障水平。加强“双拥”工作,坚持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提升共建工作水平,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第三节 建设法治焦作
科学民主立法。制定、完善立法规章制度,明确立法工作主体责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规范立法工作流程,完善立法的起草、论证、听证、评估、协调、审议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论证咨询机制,完善立法咨询专家库,探索尝试委托第三方研究起草。加强立法队伍建设,组织立法培训,建立立法专门机构。完善立法评估机制,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等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推动符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的出台。陆续制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城市水系建设与管理、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文化保护管理、“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强化阳光司法。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体系建设,将政法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整合、规范治安防控和司法服务力量。强化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保障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工作机制,构建并落实开放、动态、透明、便捷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司法公开。
严格公正执法。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治化。强化市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县(市)区政府执行职责,保证政令畅通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事项范围、主体、权限、程序和责任。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事权和职能,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行政执法事权争议协调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教育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推进全民守法。广泛开展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民生工作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节 打造诚信焦作
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以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打造诚信焦作,加快推进政务诚信、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强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实施诚信宣传教育、诚信文化建设、信用人才培养等十项重点工程,形成体现焦作特色,全国、全省领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统一的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完善市级“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加强金融业征信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常态化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加强县(市)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依法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应用,提高信用信息的质量和应用水平。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以构建系统完善、运行安全、联动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为目标,建立健全信用法规制度体系、信用信息标准体系,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和信用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强化信用服务市场监管。
第八篇 强化要素支撑 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十大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水利支持、信息网络、能源供给等体系,进一步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等核心要素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十八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第一节 综合交通
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构筑大交通格局。
铁路建设。围绕构建区域性“十”字形快速铁路枢纽目标,加快郑太客专焦作段、云台山支线、新焦济洛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六县(市)与城区轨道交通,启动焦柳高铁前期工作,建成焦作站南站房及南广场、焦作西站(月山)、沁阳站、修武西站站前广场。到2020年,新建铁路103公里。
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建成林汝高速公路焦作段(南太行绕城高速)、郑云高速武陟至云台山段、林汝高速温县至巩义段;启动焦作至上街至新密段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实施晋新高速焦作至原阳段扩容改造工程;规划研究林汝高速西延晋新至二广高速段。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续建36.9公里,新开工59公里。
干线公路。加大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力度,着力提高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焦修博武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县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公路建设,倾力打造“1030”快速畅通工程;以“一环、两桥、三通道”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八横十纵”干线公路网。建成焦作至荥阳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实施S230沿南太行旅游快速通道方庄至寨豁段改建工程、S307月山至沁济交界改建工程、S237沁阳捏掌至孟州里村段改建工程、S104武陟高村至丹河桥段改建工程,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到2020年,建设普通干线公路项目12个,里程400公里。
农村公路。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改善公路质量、增强联通功能、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县乡道改造为重点,加快构建以县城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到2020年,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改造1000公里,危桥改造1000延米。
枢纽场站。以提高客货运集疏能力、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功能齐全、高效便利的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综合客运枢纽主要围绕公路与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城乡客运相衔接加快建设,重点加快焦作市综合枢纽客运站、郑焦铁路修武西站汽车站、武陟县综合枢纽汽车客运站等建设。
通用航空。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快低空空域改革开放的机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约发展”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通用航空,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建成修武云台山通用航空机场,力争建成温县陈家沟、沁阳神龙山、博爱青天河、孟州黄河滩区通用航空机场项目。
邮政快递。整合邮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涵盖邮政服务和金融服务的邮政便民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邮站功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村邮站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提高快递服务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家政快递服务功能多样化、寄递服务快捷化、内部作业自动化、生产组织信息化,全面提高快递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专栏7:重点交通工程
|
“1030”快速畅通工程。十分钟都市交通圈:利用人民路,由焦作市区10分钟到达修武、博爱;三十分钟城市组团交通圈:通过对国、省道路升级改造,实现焦作市区30分钟到武陟、温县、沁阳等城市组团。
“一环”。即城区绕城快速交通圈。由焦作市区北部的S230、焦作市区西部的G207、市区南部的G327、市区东部的东海大道,配合环城高速公路,疏通城市出入交通,实现过境车辆近城不进城通行,逐步形成绕城快速生态通道。
“两桥”。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和较强承载能力的跨黄河大桥项目,包括G234焦作黄河大桥、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公路大桥项目。
“三通道”。即沿沁河经济通道、沿太行过境通道、沿黄河旅游文化通道。通过低等级升级或原级改造,利用原有国省干线部分路段建设形成一个串联云台山风景区、青龙峡风景区、青天河风景区、神农山风景区、陈家沟风景区、沿黄风景区的旅游交通路网和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输通道。
|
第二节 水利设施
城市水系。重点治理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山门河等6条河道,加快灵泉湖、吴泽湖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开展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影视湖及河湖水系连通建设,构建四横、六纵、五库、六湖交织贯通、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系,增强防洪减灾能力,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支撑。
防洪减灾。借助南水北调总干渠与调蓄水库建设的机遇,在府城水厂和苏蔺水厂前端各规划建设一个不低于1000亩的调蓄水库,扩充城市水源。规划新建九渡、孤山湖中型水库,推进白龙潭水库、神女峡水库、指匠庄水库、窄门水库、黄龙洞水库等小型水库规划和建设,增强调蓄能力。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孟州市锁蟒湖除险加固工程,增强防洪减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
水利灌溉。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覆盖面积,重点完善和提升以引沁、广利等大中型灌区为主导的末级渠系建设,完成武陟、博爱、温县、沁阳等节水灌溉工程,加大沟渠道清理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第三节 信息网络
宽带基础设施。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宽带在焦作”“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建住宅区光纤到户和既有住宅区光纤成片化改造,继续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发展,普及无线保真技术(WI-FI)应用。通过统筹有线、无线技术手段协同发展,大规模部署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依托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宽带建设。到2020年,争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80%以上,第三代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85%,行政村光纤通达比例达95%以上,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50兆以上和12兆以上。
网络安全设施。统筹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宽带普及与网络保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增强对核心系统、重要数据的掌控能力和应急处理,实现网络安全可控、数据安全可管、数据信息可信、应急保障可靠。强化对数据中心、电子商务、重要网站论坛等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加快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控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能源供应
绿色煤电。建成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推进现役燃煤发电机组采用成熟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增效和环保提标改造,在建机组能耗要达到同类机组先进水平,并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同步配套建设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到2020年,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全部达到燃气机组排放限值。
智能电网。依托博爱变电站和竹贤变电站与河南电网主网联络,以内部电厂为支撑,不断完善东、西部220千伏双环电网结构;扩大110千伏电网覆盖区域,逐步弱化、取消35千伏供电等级;加大城乡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投资力度,规划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焦作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为支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提供接入条件。到2020年,形成承载能力强、安全灵活、智能高效的坚强电网。
非化石能源。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公共建筑屋顶及个人家庭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生态建设前提下,稳步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建设沁阳许继集团太阳能光伏电站等项目;按照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原则,积极推进风电快速有序发展,提高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第二十九章 强化核心要素支撑
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资金和土地等核心要素保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推动落实“千人”引进计划等,健全集聚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结合各领域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紧缺性、有带动性、创新型人才。成立社会经济发展咨询研究平台,为全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依托省内、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引导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努力形成企业人才优先开发的导向机制,更好地服务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
完善人才保障政策。通过保障房或住房补贴的形式解决人才安家落户的首要问题。建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紧缺人才等各类引进人才的子女入托、入学及其直系亲属落户及就业政策,想方设法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保障人才扎根焦作。建立完善项目评审机制,依托人才专项资金有效确保对人才科研资金的扶持。
加强人才智力平台建设。强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筹建焦作市人才创新创业园,包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运营平台,公共就业人才一条龙服务平台、人才公寓周转房、人才沙龙交流、生活保障等,改善我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引进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焦作创新创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快推进焦作市技师学院新校区项目建设,实现1.2万人的办学规模,争创重点技师学院,逐步建成豫西北、晋东南及中部地区有示范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
专栏8:焦作市人力资源保障计划
|
“千人”引进计划。围绕焦作市重点产业、园区需求,以领军式人才为目标,开启“千人”引进计划。配套出台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5万熟练产业工人培育计划。以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契机,立足焦作传统产业工人资源,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以培育5万熟练产业工人为目标,打造焦作市人力资源优势,助力于城市招商引资。
10家一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计划。以中德教育基地为首,企业参与为重,结合产业工人培育计划,建立10家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信息化人才引进及培养计划。借助北京、河南的高校资源和企业研发团队,为焦作两化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千人”规模以上的信息化专项人才。
人才住房保障计划。针对引进人才建立保障性住房,或出台住房补贴相关制度。
职业教育宣传计划。由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以产业园区、农村地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为重点,定期举行职业教育宣传活动。
|
第二节 资金支撑
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公共财政重点投向城乡建设、民生服务、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及省资金支持,形成资金统筹合力。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公共领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在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确保社会资本进入后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的支撑。积极推动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服务于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推进焦作中旅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取得信贷资产证券化资格,选择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等多元化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探索创新信贷服务。开展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允许利用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鼓励金融机构对民间资本举办的社会事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融入全省再担保网络体系,逐步扩大我市项目贷款担保规模。
专栏9:资金支撑五大百亿工程
|
百亿园区培育项目。扩大财政收入来源,以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制定倾斜支持政策,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出2—3家年产值达100亿以上的园区。
百亿PPP城市发展融资项目。引入金融机构或投资主体,设立焦作市城市发展基金,形成百亿投资能力,参与焦作城市轨道交通、燃气、供水等项目建设与运营。财政部示范项目包括沁阳市水系建设和焦作市职教园区二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人,把南水北调两侧改造开发与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作为大工程,争取国家支持。
百亿城市水系绿地综合体项目。引入东方园林、飞德园林等参与焦作全市域城市水系、绿地、重要旅游设施等项目,开展焦作园林城市综合体的建设。
百亿绿色信贷项目。政府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焦作市域内的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支持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辐射全国的百亿绿色信贷交易市场。
百亿普惠金融服务项目。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开拓“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在焦作建设辐射中原城市群金融产品,专门开展扶贫、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惠普性金融服务。
|
第三节 土地支撑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继续发挥现有土地流转优势,顺应流转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加大探索和经验总结的力度。出台规范及奖励性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拓展流转渠道,扩大流转范围和规模,提高农村土地配置效率。建立重大项目市级审批制度,对农村建设用地实行市级统筹管理,公开入市,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稳步推进人地挂钩。积极推进“311”土地政策改革,确保实现“地随人走”。加快推进三项试点工作,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限制,突破年度计划指标和周转指标限制,突破挂钩指标只能在县域内使用的限制。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置换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人地挂钩信息管理平台,配套出台信息采集及更新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过程和结果可控。
严格保护耕地。坚持实施耕地保护,把耕地保有量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各级耕地保护主体,将责任逐级分解,保障落实。通过规划调控拓增量,盘活闲置用地换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建立闲置土地退出机制、低效土地腾退机制和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完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置严格的投入产出土地出让门槛,严格土地利用过程监控。按照人口容量规划城镇建设规模,提高建筑容积率,严禁盲目扩张。坚持集约化、有重点供地原则,对于纳入国家、河南省及焦作相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优先予以土地保障。
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推动温县、马村区和示范区三个县(区)24个行政村的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行先行先试。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第三十章 强化机制体制支撑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意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以改革促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体制机制支撑。
第一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决策纠错机制。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明确职能界定、转移工作重心、推动服务延伸,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活力。全面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明确权力运行边界和流程,厘清政府权责。稳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管养分开。全力抓好权力要素、项目进厅、审批流程等八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重点工作。在进一步强化现场办公制度、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加强全程代理制度、健全中介机构管控制度、完善网上办理制度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改进服务方式,规范管理运行,加强沟通对接,实现无缝衔接。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合理划分市、区两级事权,参照外地经验,在严格执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将具体开发地块的规划、土地权限下放到区级政府,以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发展积极性。
深化预决算管理改革。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行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比例,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决策程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调整消费税、资源税和个人所得税。
优化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度。适当统筹集中各类资金和基金,推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合理划分市、县(区)、镇三级财权,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集中资源,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政策措施提供财力支撑。
第二节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继续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实施五大政策支柱。落实国家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针对农业现代化、制造强市、服务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制定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性改革。通过微观政策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创造新供给。紧抓自由贸易区、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机遇,大胆探索,争取试点示范,推动改革落地。出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
完成五大任务。研究制定全面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困难企业兼并重组,减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通过简政放权、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价和物流成本。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允许非户籍人口在我市落户,鼓励买房或长期租房。扩大焦作优势资源以及怀药、特色旅游等优质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制度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
第三节 优化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完善地、水、环境、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快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债务人的破产清算义务,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
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环境价格约束机制和配置机制。以郑州要素大市场的启用为契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市场集聚发展,推动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集群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落实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改革,逐步理顺水、电、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建立完善排污权、水权、发电权等市场交易制度。继续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加快交易平台建设,构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实现交易全电子化。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探索通过“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创新信贷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鼓励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等多种途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并发挥多种类型投融资平台作用,提高平台投融资能力。
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本调整,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逐步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旅游、养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打造适应区域发展的国有参股、控股企业,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制度手段,健全国资监管管控体系。
第九篇 措施保障 强力推进规划落实
保障“十三五”规划有效实施,要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一章 加强规划衔接落实
规划衔接。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在制订规划、计划、政策时要强化衔接,有序开展“多规合一”,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责任落实。将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年度,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政策协调。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注重财政、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政府公共资源。
第三十二章 强化重大项目安排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
建立重大项目库。结合“十三五”重点任务,整合项目资源,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改善、城市功能提升等领域,统筹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通过研究政策、跟踪论证、整合筛选等方式,建立“十三五”焦作市重大项目库,强化对焦作市“十三五”规划落实的保障支撑。
完善项目统筹推进机制。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区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尽快列入全省乃至全国重大项目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项目动态调整、滚动推进的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带动性。围绕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十三章 加强规划评估与调整
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期末全面评估,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目标完成情况的跟踪评估,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修订完善。加强规划宣传,动员社会参与,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