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的飞播造林工作走过了40个春秋。40年间,我市飞播造林面积127万亩,成效面积33万亩,形成了大面积的飞播林基地,开始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飞播造林以其独有的优势和功效,在我市山区造林绿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4年,我市首次在沁阳市云台和天池岭两个播区,飞播油松2万亩;1985年在博爱县北田院播区进行了试验性飞播油松1.6万亩。经1990年飞播造林成效调查,成效面积1.04万亩,成效明显。此后至2024年,我市进行了不间断飞(复)播造林,先后投资900余万元,涉及80余个播区,实际作业面积127万亩,成效面积33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4个百分点。飞播树种也从单一的油松变为油松、侧柏、臭椿、黄楝、五角枫、盐肤木、黄栌、栎类等多树种混交。目前,我市山区基本实现了荒山绿化。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园区,大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飞播区,各景区已形成了以针阔混交为主的森林体系。修武县的西村乡、博爱县的寨豁乡、沁阳市的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80%是由飞播或与飞播伴生的次生林组成。上世纪80年代的飞播林由原来以灌木为主的灌丛地变为以油松、侧柏、栎树等乔木树种为主的有林地,进入抚育间伐阶段。通过对播区的封山育林,森林植被逐渐恢复,郁闭度明显增加,林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逐步增强。
据在修武县西村乡观测,由于飞播林木的生长和林地树草种的恢复,郁闭的飞播林内形成乔灌草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林结构,地表得到很好地庇护,起到了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播区,经过封山、补植补造等措施,森林覆盖率达到72%,土壤腐殖层平均达20厘米,区内土壤侵蚀量比过去减少近60%,对农田、道路、堤坝的破坏减少五成以上,地表径流量每亩减少100立方米,每亩蓄水量增加140立方米以上,播区除耕地等非林地,几乎没有泥沙流失。飞播、封山还增加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招来了鸟,引来了兽,林中生物链也随之得到恢复与平衡,野生的兔、狍子、野鸡、野猪、鸟类、蛇明显增多。据调查,我市的697种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飞播区域。此外,随着植物演替的进行,目前播区已逐渐形成喜阳树种与耐阴树种结合、针阔混交的稳定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