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缘何游于山阳
发布日期:2019-10-24 10:37 信息来源:焦作市档案馆
分享:

魏晋之际,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一群文士,他们谈玄清议,吟咏唱和,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以其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处世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就是扬名天下的“竹林七贤”。

以今之区划而论,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来自安徽省宿州,王戎来自山东省临沂,阮籍和阮咸叔侄来自河南尉氏,山涛和向秀来自河南武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相聚于山阳、共为竹林之游呢?

一是太行山“天下之脊”的象征意义

山阳以其在东太行山之南而得名。这里北依太行,南俯大河,控河内而揽天下,实为非常之地。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在这里勤兵,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这里始设南郡,东汉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而后才完成中兴大业,东汉最后一个帝王汉献帝却禅位于曹丕,被贬至此地,降而为山阳公。

山阳居太行之首,而太行山又素被视为“天下之脊”,所以,不论山阳还是太行山,在人们的观念形态中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对身处乱世无法实现兼济之志却又不愿真正遁世的竹林名士来说,其文化象征意义比其他山水形胜都更具吸引力。人们把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称为“社会脊梁”和“社会的良心”。那些不甘自我沉沦的文人,不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良心”,其实都在无意识中充当着“社会脊梁”的作用。竹林七贤虽然因朝廷党争激烈、存在着很大的政治变数而不得已离开京城来到山阳,在这里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但他们的社会良知并未泯灭,灵魂深处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充当社会脊梁的信念。

二是嵇公竹林的象征意义

七贤爱竹,因为竹子空心意指虚心、击节意指气节、凌云直上意指志向,是魏晋知识分子人格的象征,所以他们宁可食无肉,出无车,也不可居无竹,即使是暂住,也不可一日无此君。而山阳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合种植竹子,嵇康在他的山阳寓所两旁栽满了竹子,世称嵇公竹林,其位置约略在山阳故城东北二十里,白鹿山南二十五里,古重泉水岸边。“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使其寓所显得清静幽雅,更烘托出幽人雅致。七贤游于嵇公竹林而不游于别的地方,显然与嵇康有同好焉。竹子那种历风霜而不改其节的君子之风,不正是竹林七贤所要努力保持或孜孜追求的吗?

三是山阳独特的物产优势

另外,能饮善饮是竹林七贤共同的特点。他们相聚山阳竹林后主要的事情便是肆意酣畅。陶渊明诗云:“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而在古山阳,不论是酒是菊,皆有名品。山阳北面依托的太行山,更有许多可以令人成仙或长生的所谓“上药”,嵇康和隐士王烈,曾有在山中得“上药”石髓的奇遇。既然这里有酒和“上药”,文士焉有不趋之若鹜之理?所以,魏晋之际,山阳曾经是名士的集聚地,不仅有竹林七贤,还有吕安、吕巽兄弟以及阮侃、赵至等人。